摘要:
利用国际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开发科普网站已成为全社会发展趋势,网络科普将成为今后科普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本文简单地阐述了科普网站的建设意义,不但介绍了国内外科普网站的发展情况,还重点介绍“苏州科普之窗”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如何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围绕科普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打造品牌科普网站的有关情况,提出了今后科普网站的工作重点,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科普工作经验,提高网络科普工作服务水平。
一、科普网站的建设意义
1、科普网站的建设背景
互联网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其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而且不断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互联网不仅可以更有效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在家里参与学习和交流,而且传播的快捷、海量的信息、多样化的交互,使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今天的上网已经普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如:网上购物、远程教育、网络游戏、网站短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等成为当今社会新热点,互联网应用已逐渐渗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且有雷霆之势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800万,宽带用户由半年前的660万增加到980万,直逼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尽管网络给在新经济催生下的弄潮儿带来了重重泡沫,但是,经过重新洗牌后网络经济代表之一的专业化网站,其生存空间将更大、发展将更快,如综合新闻网站:新浪网、搜狐、网易等。网络经济的发展将更理性、更现实,走传统模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化、个性化发展的道路是网站发展的必由之路。
2、科普网站的建设意义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建设各种科普网站,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为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这种利用网络技术开发网站来开展科普工作模式,对传统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为浏览者查找科技知识和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互联网多样化服务强大功能,为专家学者之间、科技专家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开创了新的渠道。作为科学技术普及和传播新形式的网络科普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借助互联网的互动功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资源,精心设计网站的信息内容,开发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科普新品,抓住社会热点,推出特色专题、品牌栏目,将更加有利于吸引网民经常关注和热心参与科普网站有关活动,使科普网站与公众同时互动起来,从而形成全民科普的社会氛围,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国内外科普网站的发展情况
1、国外科普网站的发展
科普网站在国际上已运行多年,如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www.mnh.si.edu旧金山科学博物馆www.exploratorium.edu、美国国家航空与太空博物馆www.nasm.edu、国际UFO博物馆www.iufomrc.com、英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www.nhm.ac.uk、英国科技馆? www.nmsi.ac.uk、?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www.louvre.fr、俄罗斯科学园www.inasan.rssi.、加拿大科技馆www.sciencetech.technomuses.ca、日本国立科技馆www.kahaku.go.jp、 日本东京科技馆www.jsf.or.jp、意大利生物博物馆www.museosanmichele.it、澳大利亚的自然博物馆www.austmus.gov.au、以色列科技馆www.mada.org.il、新加坡科技馆www.science.edu.sg、中国香港科学馆www.lcsd.gov.hk/CE/Museum/Science/index.htm、 香港太空馆www.lcsd.gov.hk/CE/Museum/Space/Programs/c_index.htm、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www.sftw.umac.mo、中国台北海洋生物博物馆www.nmmba.gov.tw等等,这些以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场所为载体所开发网站,一方面为科技馆、博物馆自身利益的品牌宣传服务,另一方面为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在家里就能参观浏览科技馆、博物馆中的各种展品和参加各类科技活动,极大地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
2、国内科普网站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科普网站发展迅速,国内有规模的社会公益科普网站官方主办的有: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公众科技网www.cpst.net.cn、科技部主办的中国科普www.cpus.gov.cn、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普博览www.kepu.com.cn等。这些公益性科普网站其共同特点是:政策导向性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其网站内容丰富多彩、栏目结构合理、系统全面完整、运行管理规范,是我国科普网站发展中具有领衔水平的“旗舰”网站。
除了公益性网站外,我国目前还有一些民间投资的门户网站上均开设了科普频道。如:中华网科技频道tech.china.com/zh_cn/、搜狐网科技it.sohu.com/ 、 新浪网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tech.sina.com.cn/ology 网易科技频道tech.163.com/kp.html、Tom.com科普频道www.scitom.com.cn……这些网站最初的开设科普频道是丰富网站的内容,通过一阶段的市场运作,此类科普内容逐步成为以时尚科技、科技新产品为主导思想;以消费类科技产品介绍主要内容,为广大网民了解全球科技进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另外,一些主流媒体、社会团体研究机构、企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者,也纷纷加入科普行列。如:新华网科技频道www.xinhuanet.com/st/index.htm、人民网科技频道www.people.com.cn/GB/keji/index.html、中国性学会主办的中国性知识科普网www.x.com.cn、中国电信科普园地www.chinatelecom.com.cn/science、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御虎国防科普网站www.yuhoo.com.cn、民间机构主办的大科普网www.ikepu.com.cn、热爱科普事业的爱好者合作开发的上海·小智点科普网www.51kepu.com、“小学生天地” 、个人开发的科普广场xumin.vip.sina.com/kp.htm 、个人开发的三星照乙-健康科普网站jkkplhf.yeah.net等等。
网上科普站点的推出,一方面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手游戏,吸引对什么都感兴趣青少年和一些科普爱好者;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互动效果良好的科普软件,让更多的人真正能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乐趣,在参与中认识科学、了解科学。
三、“苏州科普之窗”网站的开发和运行方式
1、“苏州科普之窗”网站简介
“苏州科普之窗” 网站www.szkp.org.cn创办于2001年,通过改版、扩版的发展过程,目前“苏州科普之窗” 网站栏目内容有:科技史话、科技热点、科普资源、居家科学、科普动态、图文科普、青少年科普、网上科技馆、科普论坛、科普佳作、科普擂台、宇宙探密、微观视界、姑苏工艺、科普资源、生物百态、吴门医派、天堂美食、古代科技、宝宝爱科学等20多个栏目。在市科协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苏州科普之窗” 网站已完成开发各类科普内容数据库4个,共设有20多个数据表,网站的科普内容总容量达到2G以上,网站页面设计总数已达到1万左右。
根据国际专业机构Alexa长期跟踪数据分析显示和最新统计:截至2003年9月5日,“苏州科普之窗”www.szkp.org.cn网站在全球各类网站综合排名中从刚开始的第58万位上升为全球网站综合排名第4、83万位,继首都科技网www.bast.cn.net(5,945)、上海市科协网sast.stn.sh.cn(22,413)、中国科普博览www.kepu.com.cn(40,605)、中国公众科技网www. cpst.net.cn(43,766)、苏州科普之窗www. szkp.org.cn(48,358)名列全国同类科普网站第5位,这不仅反映了网站自改版、扩版以来网站点击率有所提高,而且还说明了网友在网站浏览内容的时间也相应增加,网站与社会各界活动参与更加紧密,已逐步形成网站科普人气氛围,充分体现网络科普的优越性。
2、科普擂台赛形式多样
为打造“苏州科普之窗”精品网站,着力加大网站的宣传力度,“苏州科普之窗” 网站从改版开始就反复讨论如何准确定位好网站服务功能,这是网站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重点围绕如何树立网站公众品牌形象,扩大网站的影响力做文章。2002年9月改版后就抓住时机推出“网上科普擂台赛”,竞赛目的是:繁荣科普事业,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广大网友、青少年提供网上科普活动空间;为科普工作者提供科普创作园地,促进科普活动经常化。 “网上科普擂台赛”是“苏州科普之窗”常年设置品牌活动,主要有《网上科普知识竞赛》、《网上科普征文比赛》、《网上科普绘画创作竞赛》、《网上科普动画创作竞赛》、《科技馆展创意设计竞赛》、《网上科普佳作推荐》等内容。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科普爱好者纷纷参加科普擂台赛,目前,擂台赛注册会员已达2140多名。2003年1月、4月、7月先后三次在网上颁发参赛会员积分奖,获奖人数已近300人次,奖品几乎覆盖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
3、科普网站工作社会化
在围绕如何将“苏州科普之窗”建设成为具有特色鲜明的网站进行了专题讨论、多次座谈。今年年初,“苏州科普之窗”网站开始进一步扩版,在市科协领导下,“苏州科普之窗”相关栏目结合了苏州本地区位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合理的组合,使“苏州科普之窗” 网站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百姓,更加体现地方特色,通过扩版之后的“苏州科普之窗”网站,群众参与性,互动性更强、更大。如:“宇宙探秘”栏目我们与苏州天文学会紧密合作,利用学会聚集专家优势开设了每月天象、天文知识课堂、宇宙新知、星空了望、基地巡礼等专题,丰富了网站内容,拓宽了网友视野。除此之外先后在网上举办“水星凌日”、“万载难逢看火星”天文知识竞赛,为广大天文爱好者,青少年提供了学习交流、服务平台;如:“宝宝爱科学”栏目,我们与苏州市阊西实验幼儿园联办,开设了你知道吗?、快来玩一玩、多彩的生活、愉快的活动、动手试一试、育儿咨询等专题,将儿童启蒙、创智、益智、教学、娱乐、生活常识与动手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网上比赛活动,激发儿童热爱世界、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热情,并有效地帮助家长对子女早期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塑造了儿童良好的人生开端,而且促进了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又如:“吴门医派”栏目,协办单位为苏州市中医学会,在“吴门医派”栏目中开设了中医概述、吴中名医、中医调养、中医百科、中医药膳等主题,为广大市民了解吴门医派中医发展历史,学习中医相关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尤其是对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等慢性病控制和治疗起到积极作用;另外还有与苏州工艺美术学会联合推出“姑苏工艺”;与苏州市烹饪协会联合举办“天堂美食”;与苏州科技史学会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古代科技” 栏目等等。通过社会资源整合既能激发公众对科普工作的热情参与,又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学习交流的窗口;既能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又有效地树立了“苏州科普之窗”的公众品牌形象,为科普网站工作社会化迈出坚实一步。
4、网上活动丰富多彩
为使“苏州科普之窗”网上科普活动推陈出新、丰富多彩,努力创造网上人气十足、高潮迭起。今年暑期,市科协会同苏州市电信局不失时机推出“小灵通杯” 暑期科普知识竞赛,为保证网上活动真实有效,要求参赛者首先在“苏州科普之窗”网站上注册成为会员和参赛者的基本信息之后,获得注册名与密码后即具备参赛资格,每位参赛者只有一次提交答案的机会。活动推出后不到2个月,两千多名网友参赛者参加了这次知识竞赛,其中入围网友参赛者620多名。经竞赛组委会组织抽奖,共抽取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纪念奖50名。据入围网友参赛者620多名不完全统计,参加本次活动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75岁,20岁以下有29人,占4、6%,20岁以上到40岁以下有428人,占68、6%,40岁以上到60岁以下有92人,占14、7%,60岁以上有75人,占12%。获奖的网友参赛者有来自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深圳、江苏、辽宁、黑龙江、湖北、海南、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湖南、山东、广东、贵州、四川、河北、山西等25多个大中城市和省份。由此可见,科普网站工作也要地适应时代不断的变化与时俱进,科普工作科普网络化、社会化势在必行。
四、努力打造“苏州科普之窗”网站品牌
“苏州科普之窗”网站成功改版、扩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不少网友、科普爱好者通过不同方式,对网站栏目提出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中国科协、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对网站的建设进行指导和帮助。值得欣慰的是:由于“苏州科普之窗”网站的影响,掀起了江苏全省科协系统科普网站建设新高潮,有力地促进网络科普向纵深发展。
如何使“苏州科普之窗”网站形成网络科普的品牌网站,根据多年网络开发服务经验和互联网发展趋势,我们今后将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科学知识的普及关键是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播,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第四媒体“的网络优势,为科普工作服务必须达成全社会共识。要加强对科普网站发展的领导,将网络科普工作作为今后我们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制定好科普网站发展规划,明确阶段任务,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和完善的考评制度,是建设发展科普网站强大的组织保证。
其次,科普网站的技术开发、设计制作和活动策划必须具有专业化队伍组成,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挖掘科普资源不断创新,努力做到网站内容新颖独特,原创性的界面形式多样化,通俗易懂、寓教于乐,使网站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开放性、娱乐性、互动性特征。因此,专业技术人员是科普网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技术支撑。
第三,加强对科普网站的宣传,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资源,在报纸、电视、电台等有关媒体上进行宣传的同时,还须在互联网上进行站点推广,使科普网站宣传到位,措施得力,方法得当。
第四,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引导他们加入网络科普行列逐渐成为科普网站有生力量,从而加速科普工作向社会渗透,网站服务向社会化发展。
第五,通过科普网站服务,积极组织开展网上各类科普活动,构建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热情,使他们乐于参与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科普工作网上、网下互动起来,网站服务向个性化、网络化发展。
第六,科普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必须加大对科普网站的投入力度,保证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使科普网站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第七,加强合作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普理论和实践经验,努力使科普网站全球化。
第八,不断加强科普网站设备的技术改造,努力提高网站访问速度,保证网站安全可靠、运行高效。
第九,积极利用科普网站资源,开拓网站衍生服务,如科技新产品推广、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
第十,对于热心科普的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界人士,要加强宣传,及时沟通,努力创造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的条件,找准切入点,使科普网站早日市场化、产业化运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中华民族,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加强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个重要的举措。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枢纽和资源宝库,必将成为进行科普活动的重要基地。通过网上交流,将会有助于人们传播科学思想和普及科学知识,大大丰富我们科普工作的经验,拓宽科普工作的思路,提高科普理论研究和科普创作的水平,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从而开创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完)
|